全國降雨重心仍在轉移,一群身穿不同顏色制服的人多次與汛情過招。循著通信基站、電力設備等基礎設施的受損路線,他們開來發(fā)電車、油罐車、通信保障車。有的地方路斷了,他們冒著失聯的風險,背著設備進入。他們是防汛救援中的“國家隊”。
國務院國資委發(fā)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電力、通信、建筑施工等重點領域中央企業(yè)積極參與北京、天津、河北、黑龍江等受災嚴重地區(qū)搶險救災,已累計投入8.5萬人次、2.6萬臺次設備車輛,參與河堤加固、道路搶通、群眾轉移安置及電力通信設施搶修恢復和應急保障。
共享與合作是這些“國家隊”成員的共同選擇。一名從山東濰坊趕去河北涿州的應急保電人員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發(fā)電車為當地居民樓“充電”的過程中,有中石油的工作人員隨時待命,“確保發(fā)電車不停電”。
像一場在多地開展的接力賽,不同重點領域的央企青年努力跑贏時間,并為下一賽程的伙伴節(jié)省下搶通電路、通信信號的時間。
應對汛情多日,多名參與防汛救援的央企青年告訴記者,這場接力賽遠未結束,這場硬仗,還沒有打完。
“先搶通再搶修”
和很多最早參與北京防汛救災的央企青年一樣,中國移動北京公司房山分公司網絡部副經理崔桐有一星期沒好好睡過覺。早在7月29日,他和同事們就開始了48小時值班制,并備好了頭燈、絕緣手套、絕緣鞋、雨靴等應急物品。
但140年難遇的暴雨的威力,還是超出了他們的預估。
最先的反饋來自監(jiān)控屏幕。7月30日晚,正常顯示綠色、代表各通信基站信號暢通的實時監(jiān)控界面上,灰色和紅色區(qū)域開始變大。“這意味著有基站受損,信號中斷。”崔桐告訴記者,后來進山勘察的同事驗證了這些判斷:一些大的電力鐵塔倒了,很多沿著河畔放的光纜桿找不到了,一些通信基站的機房被整體沖毀,一些機箱也不知去向。
一支8月1日凌晨4點出發(fā)的隊伍,因為往房山北部山溝里走得較遠,“回來的時候發(fā)現回不來,途中還經歷了道路的二次垮塌”。崔桐說,直到4天后的8月5日,這支就地駐扎的隊伍才徹底和后方聯系上。
大面積電力中斷,設備大量受損,讓快速恢復電力、通信網絡的難度逐步增加。崔桐記得,7月30日下午2點多,雨勢突然變大,“我們當時實時監(jiān)測著雨勢變化與設施故障的情況,如果雨小一點兒我們就能把受損設備修復,但從下午4點開始,雨再也沒小過,到晚上,發(fā)源于房山區(qū)霞云嶺鄉(xiāng)的大石河水位急劇上漲。”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劉斌后來介紹,房山和河北交界的拒馬河當年“7·21”洪水時曾經發(fā)過洪水,此次房山區(qū)大石河31日的流量是“7·21”時候的3倍。
暴漲的水量導致當地大件路橋和京周路橋被沖毀。“這是房山連接城區(qū)的交通大動脈,兩座路橋受損,也造成所有運營商集中式的通行故障。”崔桐說,先保住“交通大動脈”的通信信號成為當時的工作重點。
而30多公里外,另一支通信保障“國家隊”也在遵循“先搶通再搶修”的行業(yè)共識,挺進北京門頭溝的村鎮(zhèn)。北京聯通門頭溝分公司網絡部經理鄭錚告訴記者,受此次強降雨影響,門頭溝的深山區(qū)域受災嚴重,需要以通往多個鄉(xiāng)鎮(zhèn)的109國道為基礎,依據交通恢復情況,“先打通鎮(zhèn)街政府的通信,再恢復沿線屬地局所設備,繼而逐步深入鄉(xiāng)村”。
他說,目前北京聯通已恢復門頭溝9鎮(zhèn)4街的政務網,以及受災山區(qū)鎮(zhèn)街政府周邊區(qū)域的固網、移動通信,“下一步要對下轄120多個鄉(xiāng)村進行道路探查與通信搶修”。
截至記者發(fā)稿時,針對北京房山與門頭溝,3支通信保障“國家隊”仍每天各派出近30組應急保障人員,快速搶通、搶修更多受災村的信號,讓“路通到哪里,通信就恢復到哪里”。
在崔桐看來,先搶通每個鄉(xiāng)鎮(zhèn)應急點的信號,再拓展至鄉(xiāng)村,不僅有助于政府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更關鍵的是能讓村民和家人報平安。他記得,有一次,山上的通信基站恢復后,一位在山路邊開店的老婆婆是流著淚和孩子報的平安。“當時我們用發(fā)電機給老婆婆的手機充了電,她已有5天沒聯系上自己的孩子了”。
搶的是時間與效率
恢復電纜、恢復基站、恢復固網業(yè)務……包括通信保障在內,多支“國家隊”進入受災區(qū)域,保障居民村民用電、用網與通行。
“受災區(qū)域的水退了,但搶修工作仍在繼續(xù)。”習慣時刻保持待命狀態(tài)的郭建明說。他是中咨養(yǎng)護檢測公司橋梁工程事業(yè)部副總經理。
8月1號那天中午12點多,郭建明和同事接到應急檢測任務后,僅參加了一個簡短的分工會就出發(fā)了。和他分頭行動的,還有公司從全國各地檢測項目現場緊急抽調的10多名專業(yè)技術骨干。這些橋梁安全把關者的目的地,是北京部分受暴雨沖擊嚴重的橋。
“當時不清楚現場情況,也不確定要帶哪些設備,就把緊急調配的30多臺公司最精密檢測的設備全帶過來了。”一小時后,4人攜設備率先到達現場。郭建明看到,受損橋兩岸平房的居民已大部分轉移,有近50名武警官兵在填沙袋、筑堤壩。在小雨中,塌陷的橋面被水淹沒,“人上不去,也無法做細致檢測”。
作為后期維修的依據,郭建明和同事要對橋面、橋墩、鋼筋保護層等受損情況進行全面的專業(yè)檢測并出具檢測報告。8月3日上午再次踏勘現場,發(fā)現符合作業(yè)條件后,郭建明和7名同事在泥濘中逐一檢查每座橋梁的橋下水位、空間、橋面淤泥堆積等情況。這一次,他們用15種高精尖的專業(yè)設備,全面檢測橋梁的損毀情況,“一直工作到天黑”。
跑贏時間是他們當時最想做到的事。當晚收工后,檢測組成員繼續(xù)作戰(zhàn)整理內業(yè)資料,次日凌晨3點多,一份檢測報告就出來了,并被提交給路橋業(yè)主和專家評審團。
“報告早一天簽字通過,就意味著養(yǎng)護維修能早一天開始。”郭建明告訴記者,此次參與應急檢測的都是從多個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一線檢測現場趕來的,“大家爭分奪秒,就是為了在確保檢測質量的前提下,早一點推動維修項目啟動,讓當地居民能更快地平安出行”。
早一點、快一點是大部分應急保障人員的心愿。“我們多等一分鐘,(居民樓)里邊就晚送一分鐘電。”8月4日凌晨2點到達河北涿州瑞卓天倫灣小區(qū)的丁心,是國網山東電力公司濰坊市寒亭區(qū)供電公司的工作人員。到達現場后,這個95后領隊就一直盯著小區(qū)里抽水排澇的進度。
“當時小區(qū)積水較深,車沒法進去,電纜也沒法拉出來,暫時不具備恢復供電的條件。”他穿著帶有國網綠標志的工服,在小區(qū)門口待命到晚上。有居民跑來問他“什么時候來電”,還有居民送來夏涼被。
“什么時候才能輪(到)我們上?”丁心當時有點著急。他2019年支援過山東東營臺風搶險,此刻“只想抓緊時間干活”。
8月6日,該小區(qū)地下庫的積水仍有1米多深,但連續(xù)用電已經實現。包括丁心開來的發(fā)電車在內,共有3臺來自山東的發(fā)電車為這個小區(qū)7幢樓的1000戶住戶臨時供電,“就像3個巨大的充電寶”。
與此同時,搶修供電設備的隊伍也陸續(xù)趕來,“保電與搶修有時同時進行,當供電設備、線路搶修完成,現場恢復用電網方式供電后,我們應急保電的任務也算是完成了。”丁心說,目前,該小區(qū)供電設備及線路正在搶修、陸續(xù)恢復正常中。
合作抗汛,配合得越來越默契
新的一周開始了,“國家隊”的防汛救援仍在繼續(xù)。崔桐和鄭錚依舊每天與地圖為伴,這是他們各自團隊的“作戰(zhàn)圖”,上面標有房山與門頭溝不同受災村的交通和通信恢復情況。以這些信息為基礎,多名技術骨干和搶修隊長將討論出第二天多組人員的搶修方案與緊急預案。
回憶此次防汛救援,多名央企青年都說,“最難的是進入受災點后可能沒有信號”。過去一個電話就能溝通的事,如今變得困難重重。崔桐介紹,雖然各家運營商保障團隊都會配備衛(wèi)星電話,能夠確保聯絡問題,但衛(wèi)星電話的弊端在于需要搜索衛(wèi)星信號,“所以后方往往很難撥通前方人員的電話,只能等前方找到信號,撥過來。”
實際上,在各地抗洪防汛一線都能看到“國家隊”派出的精兵強將。鄭錚記得,來門頭溝支援防汛通信保障的有河南、陜西、湖北等地聯通公司的同事。“河南的同事一來就說,你們前年支撐了我們,今年我們也要把你們支撐到位。”
崔桐也遇到過來自上海、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移動公司的同事。他說,不僅中國移動集團領導現在駐扎在房山分公司,一些集團的專家也在為當前的搶修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和多次抗災救援一樣,合作是加快救援進程的關鍵,也是廣大央企青年不約而同的選擇。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8月5日發(fā)布的信息稱,搶通過程中,京冀合作發(fā)揮重要作用。在最難進入的門頭溝區(qū)清水鎮(zhèn)、齋堂鎮(zhèn)、雁翅鎮(zhèn),北京通信業(yè)3支突擊隊繞道河北,采取先徒步開通單兵基站設備、后應急車跟進的方式解決信號復通問題。在房山區(qū)南溝地區(qū),河北運營商增強河北界內信號強度,使之覆蓋到北京區(qū)域,有效提高北京受災地區(qū)通信效果。
合作與信息共享也帶來效率的提升。崔桐告訴記者,恢復通信基站是個長流程,但經過這些天的磨合,大家配合得越來越默契,“原來一兩天的工作流程,現在因為專業(yè)人員與專家力量的加入,時間可以壓縮到半小時。”
“隨著人員彼此熟悉,信息共享也更加順暢。”鄭錚記得,一開始協調各類保障信息時,他有一天接了280多個電話,光是手機微信群就新加入了七八個。一些非應急保障專業(yè)部門的同事后來也主動加入防汛救援青年突擊隊。在報名時,有的同事說自己“能開車、熟悉路況”,有的同事說自己“能溝通,熟悉一些鎮(zhèn)政府的信息”。
眼下,電力、通信、建筑施工等重點領域的央企青年仍在與時間賽跑。鄭錚告訴記者,按照相關上級部門的要求,在搶修階段完成后,會利用3-6個月時間,對一些受損設施復檢復查,這之后會進入到規(guī)劃與重建階段。“未來仍舊需要長期的恢復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