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十三次會議,再次聚焦國企改革。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在深化國有企業(yè)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企業(yè)國有資產監(jiān)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意見》,對這一改革有著原則性、方向性的意義。
之前不久,國企改革也已再行一步。國資委為國企薪酬制度改革的深入劃定“紅線”,要求中央企業(yè)嚴格落實工資總額和效益掛鉤機制,企業(yè)工資總額增幅不得超過效益增幅,“效益下降的企業(yè)工資總額必須下降”。
兩條新聞結合起來看,一個明確的感覺是:國企薪酬改革絕非簡單的一降了之,而是要從國企改革的全局中去把握、從推動國企治理轉型的高度上去理解。
大凡企業(yè),都要有一切成本皆可控的理念。國企薪酬成本,自然也不例外。近年來,有的國企“天價招待費”,比利潤漲得還快;有的國企高管“天價年薪”,與虧損對比鮮明。國企薪酬必須反映經營狀況,邊虧邊漲,甚至越虧越漲的現象,必須及時叫停。同時也要看到,有個別地方存在跑偏現象。比如,一刀切地降薪,不分眾寡一砍到底,連干部職工正常的工資福利都砍掉不少。還有的企業(yè)把降薪指標亂攤派,層層加碼,不管不同公司、不同部門的具體情況,上下一般齊,左右一樣高。這同樣是歪嘴和尚念經,唱跑了調。
工資薪酬是一個很復雜的領域,馬克思認為其中包含“歷史和道德的因素”。可是總的一條,公有制企業(yè)中既然基本消除了勞資對立,便應當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有的國企躺在壟斷溫床上打呼嚕,靠超額利潤過舒服日子,收入就不該那么高;而有的國企市場化程度很高,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就該以市場標準來量體裁衣;還有的基層崗位艱苦異常,如山區(qū)電網的“蜘蛛俠”,也該適度傾斜。否則,國企人才流失、競爭力下降,是誰都不愿見到的后果。
因此,薪酬改革不能“為改而改”,而需要實事求是地摸清底數,有針對性地制定改革方案。一方面,薪酬首先反映勞動所得,“一分辛苦一分財”。另一方面也要形成有效激勵機制,比如科學的績效考核,適當的員工持股,以及合理的內部差距等。這樣才能真正避免苦樂不均,避免“就是兩年不發(fā)也夠吃夠喝”與“臨時工同工不同酬”并存的現實尷尬。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改革一定要朝著國企自身的問題去,而不能盲目迎合片面的情緒。國企薪酬制度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于與業(yè)績分離缺乏效率、與市場脫軌難言公平,按勞分配原則一定程度上被扭曲。科學、規(guī)范、有彈性、敢曬在陽光下的薪酬評價體系,才是改革真目標。
其實,不只是薪酬改革,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企業(yè)兼并與重組等,國企改革各地區(qū)各時段側重也許有所不同。但有一點必須認清,國企改革的目的,是要解決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融合問題,更好地造福人民。從去年8月的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到剛剛召開的第十三次會議,中央關于央企改革的頂層設計,已經更加明確,仍是要進一步增強、發(fā)揮好國有企業(yè)為全民謀利益、增福祉的關鍵作用。
正如中央深改組會議強調的,要“把國有企業(yè)做強做優(yōu)做大,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成績不容抹殺,問題不應回避。秉持這一基本態(tài)度,不斷深化改革,“共和國長子”定會浴火重生,更好推動經濟發(fā)展,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福祉。